市場上關于限電的討論愈演愈烈。
其中一個邏輯非常清奇,說上游原材料是外國勢力的圈套,我國政府的限電是大國博弈,是金融戰爭,在爭奪定價權,大家辛苦一把,勒緊褲腰帶也要防范住輸入型通脹。
言之鑿鑿,初心是好的,但邏輯上完全站不住腳。
首先看大國博弈,9月份美聯儲議息會議,美國自己都在商量taper縮減購債,財政政策退出刺激了,說直白點,拿什么打金融戰?難不成,繼續增加投資?把自己的債務再弄起來,然后把世界上唯一的供應鏈大國給打死?然后大家一起完蛋?
同時,美國疫情被控制之后,工廠復工,從客觀上講,大家面對原材料的境遇是一樣的,此刻抬高上游原材料成本,那不是,繼續加大自己通貨膨脹程度,難不成要搞成滯漲,那水不是白放了。
所以,金融戰與大國博弈,在這里都根本站不住腳。
那么,限電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?
1.筆者的答案是,行業供給格局與某些地方政府“運動式”減排造成的。
先說行業格局。
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測算,火力發電依舊是我國發電量的主力,總占比可以達到72%。
但是,煤炭行業現狀卻不容樂觀。
近幾年我國大力發展供給側改革,煤炭去產能,動力期貨價格從2016年到達谷底200多元一路上漲到今年初的700元左右區間。加上疫情的影響和與澳洲關系的原因,今年進一步上漲到了今天1220元。煤炭價格的上漲,但是用電的需求并沒有改變,供給減少的情況下,能源缺口較大。發電企業虧損運營,進一步收縮了擴展規模的可能性。
另一方面,在碳達峰,碳中和的政策指引之下,部分地方政府已然在減碳KPI考核下出現“運動式”行為。
燃煤發電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,若簡單地將減碳與減煤劃上了等號,并謀求在幾年之內完成數十年的遠景目標,操之過急必然導致問題的出現。
東北證券經濟學家付鵬就在報告中提到:
“雙碳”目標要建立在科學的工作節奏上,要建立在生活生產負擔合理有度的基礎之上。“雙碳”戰略是長達10年和40年的遠期目標中央已多次發聲提醒,在完成長期目標的同時也要注意對過激行為的糾偏,但從結果看收效甚微。上述問題在一二季度調研中已初露端倪,我們曾撰寫匯報稿向上級建言獻策,對于地方政府的碳中和、碳達峰,時間緊、任務重,但也要防止“一刀切”的運動式改革。
其實說的更直白點,去年國家為了托底經濟,加上出口確實旺盛,用電額度給的比較寬,而今年出口沒有那么旺盛了,加上碳達峰第一年,很多省調控到位把用電額度壓回來了,有的省心里有小九九,想刷刷GDP,該壓的動作沒有做出來。
說的更簡單點,行業供需格局錯配,以及某些地方政府一直在博弈試探中央政策底線,正是這場限電危機的始作俑者。
2.個人認為,我們應該看到的是,對于調節行業供需格局的關注,比如結合我國現今能源格局做出全國統籌,活用中國碳交易市場,不能讓一方的減碳行為由另一方來買單。建立碳指標的區域協調分配及補償機制,由需求方支付對價補貼上游供應,以“電稅”形式而不是以“電價”的方式為向非化石能源轉型和發展買單;
同時,對于追逐短期GDP增長、運動式減排,以及一刀切等問題,制定符合自身條件的減碳措施,根據當下的情況,應該盡快的糾正地方政府極端做法,雙碳KPI考核的方法需要更加的細化,而不是一味的把鍋往外甩。
現在好了,真正的問題沒有人說,反而輿論導向開始轉為,大家開始含淚支持國家爭奪定價權了。說起來真的可怕。
而如果真正的危機沒有被說破的后果就是,繼續以上操作,更大的民生問題將出現。
最明顯一個就是,冬日供暖出現緊缺。
據供熱專業人士透露,以鄭州為例,一半以上的熱源要依靠火電?,F在問題不被解決,調節好能源供給格局,打破地方政府的小九九,大宗市場繼續被炒爆,你放心,到了冬天,限制供暖只是時間問題。
到那時,等著我們的將是一個寒冷難捱的冬天。